|
|
【2017134·教育人类学】钟海青主编:《文化多样性与教育研究-中国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出版
[复制链接]
钟海青主编:《文化多样性与教育研究——中国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
【主编简介】钟海青,广西贵港人,教育部民族教育中心广西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钟海青教授长期从事跨境民族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教师教育、民族院校党建工作等领域的研究。在《光明日报》、《民族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报纸)上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出版《跨境民族教育研究》、《文化多样性与教育研究——中国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马来西亚的民族团结与教育》(译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论》等专著十余本。
多元视域下的文化多样性与教育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综述
【说明】本文由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海路博士执笔,刊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在撰写过程中,承蒙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部分老师和同学提供会议记录资料,特此致谢。
2015年11月14日至15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暨“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中国-东盟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承办。
会议开幕式由广西民族大学钟海青教授主持。在开幕式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原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周明甫对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要积极发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应用功能;二是要重视研究各民族的认知和心理问题;三是要关注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问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黄忠彩对教育人类学的发展提出了“大力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培养优秀研究人才”、“提高决策咨询功能”四点建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正厅级调研员林宁教授重点介绍了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荣仕星教授指出,应结合国家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思考在建立一流学科体系中民族教育学、教育人类学的理论创新等问题。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对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一年以来的工作做了简要回顾和展望。会议闭幕式由钟海青教授主持,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苏德教授做会议总结。
本次会议围绕“文化多样性与教育”这一主题,安排了14个大会主题报告和5个分会场论坛,主题报告与论坛发言聚焦以下主题:
一、教育人类学的本体论与学科发展
教育人类学的本土论为开展文化多样性与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基础,与会学者对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史、教育人类学“主客互渗”的研究范式、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新视野、教育人类学的应用研究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梳理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史
对国内外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状况及核心概念进行梳理和评述是推进我国教育人类学理论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和海路博士就“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势”(2006~2014年)进行述评,提出近年来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呈现出研究主题日益多元化、研究理论趋于系统化、研究方法逐步专业化、学科建设走向制度化四个特征,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趋势应注重“三个结合”,即本土与国际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人本与文化的结合。
中央民族大学彭亚华博士通过对美国《人类学与教育季刊》1970年至2012年所载学术论文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者的分类、统计和分析,认为美国教育人类学的研究主题以族群研究为主,以实践研究为导向;注重本土研究和跨文化视角;研究方法则注重田野资料和民族志描述和解释,强调“以小见大”。
北京师范大学杜亮副教授对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种族”、“民族”与“少数民族教育”等若干概念做了学术性梳理和辨析,特别指出其原有的背景、涵义及在当下研究中的应用和突破。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生黄宁宁和闫晓分别对《日本教育人类学家江渊一公的贡献与影响》及《“历史特殊论”思想对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启示》做了阐述。
(二)强调教育人类学“主客互渗”的研究方式
教育人类学特别强调“交互性”和“主客融合”的研究范式,这对不同群体和个体跨越文化差异进行平等交流和对话具有积极意义。
复旦大学纳日碧力戈教授以《我教人教我:人类学中的教学相长》为题,从人类学的“交互性”原则出发,提出人类学者需树立重叠意识,既要有“文化自觉”,又要有“文化他觉”;要学会转换视角、换位思考。同样,人类群体也需互相学习、互相认同,方能实现“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欧阳护华教授提出了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应用人类学“换位”和“互惠”原理的新思路,用来源于人类学家长期实践的智慧“把陌生的熟悉化/把熟悉的陌生化”,来撬松减少自我中心,并结合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的技术“同感-共鸣-引导”,来促进信任和换位思考。这样一种“温柔”的争辩思路,应该可以在文化/国家/族群的差异冲突中,开拓更大的和平空间,对我国跨文化教育中多民族的交往沟通也有重要启示。
(三)拓宽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视野
部分学者就教育人类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宗教教育人类学、历史教育人类学、行动教育人类学——进行了阐述,拓宽了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视野。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李红婷研究员认为,可尝试从“神学人类学”的视角理解人性的起源、发展和相关教育问题,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宗教和教育的密切关系。
清华大学博士生任杰慧结合中国在家上学现象及R学堂的田野调查,提出中国为什么需要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和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人类学,她还提出了“历史教育人类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设想,其“历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历史中寻求价值;二是要求适应新的历史时代需求,以期能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中央民族大学胡迪雅博士认为,行动教育人类学是运用行动策略开展教育人类学应用研究的领域,是在规范与实践层面逐渐显现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行动中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是中国教育改善、社会改造的新路径,是中国教育研究重要的范式发展方向。
(四)积极开展教育人类学的应用研究
有学者将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实践研究。
西藏民族大学讲师王毅提出西藏边境民族教育研究范式应转向教育人类学视角,建议:(1)从“多元一体格局”思想审视西藏边境地区教育研究;(2)西藏边境地区民族教育研究应当追求对文化整体的关注;(3)开展田野工作式的西藏边境地区教育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方征教授和硕士生孙贵龙运用社会人类学的结构功能理论,从检测体系、制定体系、监督体系和评估体系四方面论述“学校体操联盟”体系构建的理念和方法,为“学校体操联盟”建构提供理论支撑。
二、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发展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区域性和跨境性等特点,区域民族教育研究和跨境民族教育研究是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此外,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教师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国际比较研究也得到了学者的关注。
(一)文化多样性与区域教育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区域性战略推进研究: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的实践探索》报告提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一带三梯”的基础教育区域性主体格局推进的战略举措一是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二是构建以文化为特色学校群;三是实施学前教育“一村一幼”创建等“四个工程”;四是进行制度与管理的改革。理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做法、经验,对提高同类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水平有重要启示。
中央民族大学苏德教授结合调研资料认为,新形势下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思路,努力转变工作方式,积极创造充满公平正义、民主文明的教育生态环境,大力激发教育各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建设性,突出各民族特色、各地方优势和各学校特长,从而更好地实现各类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青海民族大学李子华教授对新中国藏族妇女教育政策的转向提出建议:顶层设计我国少数民族妇女教育政策,确保藏族妇女教育优先发展;建立健全藏族妇女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为提高女性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大力发展特色化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高藏族妇女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加大藏族妇女教育的科学研究,指导藏族妇女教育健康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何璇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云南省德宏州景颇族载瓦支教育应从“努力改善师资状况”、“积极开发乡土资源”、“深入开展双语教育”、“全面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切实加强就业帮扶”等几方面入手,有效提升当地的民族教育质量。
(二)跨境民族教育
广西民族大学钟海青教授从认同视角探讨了跨境民族地区跨文化教育的使命问题,认为跨境民族认同具有历史特殊性、地域特殊性和发展特殊性,跨境民族地区的跨文化教育的本质规定强调国家意识主导性、体现民族交互主体性、具有文化发展自觉性,跨境民族地区跨文化教育具有双重使命,一是坚持核心价值文化统领,培养理性爱国主义情怀,二是促进多元民族文化整合,培养中华民族情感。
中央民族大学吴明海教授认为,“新丝路”政策背景下的民族教育发展战略需要以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重构教育体系,需要加强交往教育(含跨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教育),需要加强母语教育、乡土教育,需要加强跨境中华文化传播教育。
(三)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教师教育
中南民族大学康翠萍教授和博士生周玲从KASOs(知识、能力、技能及其他特征)四个方面来分析多元文化视域下教师角色要求,认为多元文化视域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多元文化的教育家、专业语言学家;多元文化的理解者、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者和行动研究者、法官(评判者);沟通者、谋划者、促进者;激励者、合作者、协调者、关怀者。
右江民族医学院教师韦建琨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及出路,认为只有构建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全力推进教师自我更新,才能真正提高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
(四)多元文化教育国际比较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杨茂庆副教授介绍了美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及解决策略,美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入过的主要问题有种族偏见、法律地位差异、语言障碍、家境贫穷、心理压力等,美国采取的相应策略主要包括建立基于社区的社会支持网络,发展基于多元文化的双语教育,重视基于亲子合作的早期教育和提供基于校园的心理健康服务,这对我国少数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提供了一定借鉴和参考。
广西师范学院张艳敏副教授重点介绍了美国的“文化回应性教学”策略,如探究式教学、批判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交往、利用身体和直觉的方式的进行教学等,这对提高我国的民族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三、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与教育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历来是教育人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部分学者就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实践研究和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多角度阐释。
(一)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理论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王鉴教授认为,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我国民汉双语教育模式主要经历了“民加汉”模式(20世纪50年代)→“汉加民”模式(20世纪60年代)→两种模式并存(20世纪80-90年代)→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的模式(2000年以后)四个阶段。当前民汉教学模式的问题主要有:(1)“民加汉”模式的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困难;(2)少数民族理科教育较弱;(3)形成了较为封闭的民族教育体系。建议首先正确理解“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即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的关系;其次,积极探索民汉合校;再次,推进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应取得民族成员的理解与支持。
广西民族大学王瑜副教授重点介绍了欧盟“内容与语言整合式双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及其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借鉴。
新疆师范大学讲师王婧通过对从文化模式到文化危机再到文化转型、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分析,提出了双语教学和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相互关系,阐明了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学习和国家通用语学习对新疆文化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刘瑞婉,从结构观和建构观两个理论视角探索语言与认同的关系及语言认同的相关研究,提出以文化认同和学习者自我认同为核心的语言认同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贾文梅通过文献分析,认为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研究有两大热点,一是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双语教学实践以及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二是母语教育与第二语言的学习研究,集中在民族语言与汉语的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研究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教学模式存在争议、缺乏本土化课程体系等。未来研究应加强双语教育理论研究、构建本土化课程体系、关注母语教育与教师教育。
(二)双语教育的实践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董艳教授通过对云南省德宏州双语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当前实施现状中的双语教育模式、教材、师资和教学语言四个方面比较,呈现该地区景颇族双语教育的历时演变趋势,即双语教育明显弱化、双语教育的重点由汉语文转向民语文、双语教育的语言与文化传承性质愈发彰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景颇族双语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巴战龙副教授基于田野资料,认为当前裕固族语言趋于濒危的主要原因在于裕固族聚居区家庭转用汉语,而家庭转用汉语的关键在于家长没有坚持用本族语言对子女进行教育,因此打造裕汉双语家庭是保护和传承裕固族语言文化遗产的关键举措。从实践角度而言,需要开展调查研究、制定语言规划和提供公共服务;从政策角度而言,制定和强化语言政策和家庭政策也是必要之举。
新疆师范大学古力加娜提‧艾乃吐拉老师以田野调查为例,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新疆沙雅县农村小学双语教育中的使用情况及其效果并提出政策建议。
广西师范学院虎技能副教授通过4名藏语文教师的口述实录,分析G州跨专业任教藏语文教师的基本特征及其可行性。建议完善藏汉双语专业结构,发挥高等教育为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培养师资的功能。
西北民族大学范忠雄教授以西北民族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专业为例,提出应从人才需求调查研究、学科专业设置与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科学的特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
广西民族大学教师梁洪坤认为,应构建“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态度”三位一体的壮汉双语师资培训课程模式理念,力求在课程模式设置上更贴近壮汉双语教师的需求,以便更有效地推动他们专业素养的发展。
(三)民族文化传承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孟立军教授认为,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耦合是学校形成文化特色的基础。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的形式和状态主要体现于课程结构,可以引入“耦合机制”的概念,用以研究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关系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
内蒙古财经大学宝乐日教授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梳理,举例说明了阿拉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进入蒙古族学校及幼儿园的现状,提出应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维度,保障阿拉善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云南民族大学普丽春教授介绍了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在当前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层面的传承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融入学校教育、营造家庭传承环境、拓展社会传承形式等对策建议。云南民族大学硕士生王珏和孙映雪分别以彝族传统花灯和花腰歌舞为个案探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状况。
新疆大学王天军教授认为应加强民族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研究,这需要加快具有特色的民族体育智库;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点的校本课程;进一步完善民族体育基地建设,形成区域民族体育活动中心;构建学校与社会互动的民族体育普及推广模式。
贵州民族大学王国超副教授认为,须直面学校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存在有限性,坚守文化传承的内在秩序,尊重教育“三要素”的诉求,完善与制定相关教育政策,重探学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新突破。
凯里学院陈孝凯博士认为,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实践在学校课程教学内容、民族文化传承人培养模式、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对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地方民族教育政策创新和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英吉卓玛基于对青海藏区卧科村“六月会”仪式过程的田野调查,认为“六月会”仪式不仅仅是一个传统宗教祭祀仪式符号,更是当地社区实施道德教育、生命教育、社区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青年角色顺利转变、维系社会关系、强化集体认同、传承地方性知识。
中央民族大学罗银新以贵州省黔南州双语教材为例,提出了“云平台:地方性知识传承的新路径”这一理念,认为随着“云时代”的到来,黔南州双语教材的开发应与时俱进,借助网络和云平台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双语教材。
内蒙古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海峰校长介绍了该校作为百年蒙古族学校民族语言、文化传承的重要经验。
四、文化心理、乡土知识与学校课程
关注不同民族的文化认知和文化心理研究,探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乡土知识传承和当前学校的多元文化课程建设,有助于从“人”、“空间”、“时间”三维一体的视角丰富文化多样性与教育的相关研究。
(一)注重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中央民族大学常永才教授及博士生贺腾飞认为,学会欣赏文化多样性,习得文化互动胜任力,重视文化自觉,乃是当今我国创新教育应重视的策略。
辽宁师范大学杨晓教授融合生态说、历史与心理说以及动机说三种理论,从生态、宗教、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初始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广西师范大学杨丽萍教授和耿涓涓教授从文化认同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出发,认为民族地区学校场域的文化认同实践应该是由各方主体参与的扎根本土、面向现代化的微观文化实践。
广西师范学院讲师任志楠通过田野调查资料阐释广西三江侗族人的儿童观,认为要构建促进侗族儿童发展的儿童观,既需要经济、教育的支持;又需要三江侗族人改变观念,以正确的方式理解儿童、重视儿童童年期的价值,并全面提升儿童的生活质量。
(二)注重乡土文化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王丹凝博士从香港与大陆的交通建设入手,采用“文化绘图”、“个人绘图” 等研究方式,结合当前的“路学”研究,分析基础建设上的道路修建是如何对渊源流长的香港新界乡村教育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如今乡校锐减的现状,以此说明香港乡村学校地域认同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对文化认同的深刻影响。
内蒙古师范大学李素梅副教授认为应从民间和政府两方面,以自身的社会职能定位,各自努力培育观念自觉、教育自觉、文化自觉的哲学意识,以实现乡土教材的地域文化功能。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屈植斌副教授基于“场域论”视野,采用文化资本理论对宁夏下小河村社火队进行考察,分析宗族文化演进过程中村落体育发展特征与演进规律。
西南大学硕士生程娟认为,应挖掘和开发乡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通过宣传乡土文化,重塑乡土意识,重新确立乡土教育目标以及开发乡土教材,从而实现乡土教育的复兴与繁荣。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张盼盼通过对兼有村小校长、学前班语文教师、孩子家长三重身份的Z 的深度个案研究,提出当前乡土文化传承在村小和乡村家庭存在现实实现的困境。
(三)重视历史取向的教育文化研究
福建省教科所研究员郭少榕认为,由于闽东畲族与汉族散杂居的特点及20世纪以来现代化的进程,逐步使畲族民族性弱化。20世纪末以来,闽东民族中小学校探索以校本课程传承和创新畲族传统文化,以此传承民族文化与特色学校创建的最佳路径。
贵阳学院余文武教授以川滇黔边平民千字课的推行为纬,研究了贵州石门坎平民教育运动之始末,刻画了一个民族教育兴邦的范型,并力求展示苗族教育文化多样性的原生质。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张兴奇副教授从历史人类学的视域,考察和分析了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以前至今美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测试指标的结构性变迁。
北京大学博士生陈昱岿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和口述研究“还原”的方法,对清末彝族阿细的传统宗教教育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认为清末阿细神圣社会治理的本质是借用宗教力量应对凡俗世界的危机,以维系族群内部的团结和凝聚。
西藏民族大学崔珂琰博士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族教科书政策以“统整”为主要特征。以主流价值观为取向的编审政策、国家利益至上的出版发行政策、统制为目的的经费支持政策在试图平衡政治整合与文化多样的矛盾时,发生了从整合到同化、从丰富到单一的功能异化。这是“一统有余、多元不足”的中国少数民族教科书政策开端与症结所在。
海南师范大学段会冬博士以海南黎族织锦技艺和黎族民歌艺术的传承过程为例,强调任何民族文化传统都是制造历史的产物,超越“传统主义”的局限必须学会谨慎地开发民族文化,将学会制造历史视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四)多元文化课程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张维忠教授通过对大洋洲土著数学教育研究特点的梳理,考察了大洋洲在土著数学教育评价、土著学生文化基础、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我国民族数学教育研究应采取“内生式”研究取向,具有系统思维与微观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强调以学生文化基础与教学研究为切入点。
哈尔滨师范大学崔英锦教授认为,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主要体现在民族礼仪、民族音乐和舞蹈、传统体育项目和游戏,传统美食、民族服饰、传统节日、历史等领域,应通过校本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班会、大课间活动、课外活动、运动会、艺术活动等多元途径积极开发和实施传统文化课程。
新疆教育学院加娜尔•特留别尔得教授认为,新疆民族舞蹈与现代广播操的完美结合符合学校体育发展的规律,通过在新疆中小学开展哈萨克族哈拉骄尔嘎广播操教学,可以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民族区域特色课程教学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作用。
五、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个案研究
田野工作不仅是教育人类学方法论的核心,也是教育人类学学科特色的重要体现。多位学者通过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和个案研究,丰富和深化了文化多样性与教育这一研究主题。
(一)学校课堂、仪式的微观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王枬教授等通过对一所示范高中的实地研究,重点探究了高考科目课堂中学校教育时间的呈现状态以及背后隐含的教育观,认为当下高中阶段的课堂时间高度集中于高考科目的训练,挤占课堂时间的现象突出,且学校时间与社会相对隔绝,这不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受教育者是利用课堂时间的主体,须将课堂时间利用的权利赋予学生。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刘谦通过在美国费城一所贫困社区公立学校的田野观察,发现那里的教师对课程时间、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有着相当的自主空间;学生们以生动多样的形式接受知识传递;在课堂秩序维护中,尊重个体成为不言而喻的理念。通过田野调查分析,教师与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在田野学校课堂场景中得到呈现与反思。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王荣基于S中学的田野调查,运用访谈、参与观察和人类学“深度描写”撰写民族志生的方法,对S中学的升旗仪式进行人类学分析,认为学校仪式正是通过这些象征性意义来达到教化目的。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刘洋从课堂教学的基础场域、课堂教学的硬性标准以及课堂教学的价值选择等方面,描述分析G小学教师的发展历程,初步探索其职业社会化的现状。
(二)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问题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樊秀丽教授对北京市C区贫困儿童学校教育实践和家庭教育实践的田野调查,认为贫困儿童教育处于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严重匮乏的状况,学校一方面通过自身经费的补贴,在许多方面弥补了家庭经济资本的差异;另一方面学校为其搭建了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弥补了先天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差异。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周宜描述了北京市朝阳区真理小学随迁子女在学校的文化融合现状,讨论随迁子女在学校的文化融合路径:个体身体、语言、心理等文化要素在游戏、仪式、教育的推动下,逐步实现日常生活化和社会化,进而实现文化适应、习得和共生。
(三)社区、家庭与学校关系研究
台湾东华大学吴天泰教授关于《大学至部落的服务学习》的研究表明,大学研究者与部落人士应建立诚信关系,共同规划合乎部落需求与学生意愿的课程。“服务学习”即是“服务”与“学习”之结合。部落得到学生志工的一些服务,学生也可以培养多元文化沟通之能力。透过长期经营累积成效,大学与部落能共同发展出有效的合作机制。
广西民族大学雷湘竹教授通过对广西土瑶社区和学校的田野调查,描述和分析了土瑶民族班学业成就低的现状和原因,认为强加与偏见的观念,未能处理好公平与效益的关系,管理不善等是导致土瑶民族班现状的主要原因。
北京教育学院涂元玲副教授运用深度访谈、观察等方法对不同亚文化群体的中小学学生家长进行研究,比较充分和详细地分析不同群体家长择校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丰富了当前我国择校研究的理论,为择校问题的“解决”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思路。
云南大学章光洁博士基于对大理一个多民族村落的田野工作,梳理了清末以来L村的学校变迁历史以及不同时期的学校教育如何建构认同;分析L村学校课程是如何塑造国以及培养爱乡爱土的观念,最终认为学校教育可能促进国家认同、地域认同和族群认同等多重身份认同在个体身上的和谐与统一。
(四)内地新疆班、西藏班研究
天津南开大学袁同凯教授应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在对华北地区某市Z中学内高班进行实地调查,从学生和学校两方面考察其文化适应的过程和现状。描绘出该校内高班学生文化适应的情境,探讨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存在内部差异的新疆生如何凝聚为一个整体,并进一步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出发思考其文化适应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张莉莉教授通过对北京内地新疆班学生、北师大民族生和少数民族培训教师的调研,分析影响内地新疆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及其年级、学科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创设系统化的实验教学环境;开发具有民族文化敏感性的理科教学资源;渗透分层教学理念并为学业困难学生提供特殊支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加强师生理解和互动;增加家长的激励频率。
重庆文理学院贺能坤教授运用人类学研究方法和态度“ABC结构”理论,深入研究30年后首届毕业生对内地西藏班政策的态度,对内地西藏班30年以来教育成效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政策评估,认为只有摒弃功利的教育成效观,引导教育成效的标准回归到人的发展这一教育原点,才能促进内地西藏班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厦门大学阳妙艳博士通过对40位内地西藏班学生从内地班学习到大学教育接而返藏就业这一生命历史的考察,详细描述了内地西藏班的政策历史与发展、内地西藏班的教学实践、学生的教育经历与族群认同以及返藏工作后的生活状态,对内地班政策乃至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所具有的融合抑或族群化倾向作出回应。
(五)学生发展个案研究
新疆石河子大学蔡文伯教授等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从微观个案研究层面切入,对新疆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选择、遭遇的具体情况和真实心态进行追溯,研究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市场环境与机制、政策导向、经济发展以及毕业生本人的家庭环境、个人选择与性格、人生观价值观有密切关系,而最终的抉择结果是基于多项意愿的博弈。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李英源从叙事心理学的角度,对一位生于新疆的蒙古族女孩所写的自传式故事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优秀的自我叙事体现了作者自我认识的深入,以自我为叙事对象的作品,事实上也塑造了鲜活的作者形象,并与现实一起共同组成了作者的自我认知。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罗媛通过展示一个4岁儿童“微微”的社会化个案生活图景,来阐述儿童社会化的各种媒介交互影响构建社会人的过程,其中重点关注了动画的穿透作用。
本次会议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规模大、名家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大陆和台湾70多所高校的代表200多人;除有关领导嘉宾外,我国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大都出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及多个省区的师范大学、民族院校的优秀师生代表与会。二是成果丰、质量高。本次会议有14个大会主题报告和5个分会场论坛,提交会议论文110多篇,整体水平较高。主题报告和分会场论坛发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教育人类学和民族教育学研究的前沿水平,为我国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和对策。此外,本次会议还特别注重培育学术新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昱岿等10位博士、硕士研究生获“青年优秀论文奖”。
总体上看,本次会议契合了当今多元文化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不仅促进了多学科视角对文化与教育关系的广泛探讨,深化了“文化多样性与教育”这一主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而且也进一步推动了教育人类学的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
第二届年会开幕式
※ 延伸阅读 ※
点击 文章题目 即可 浏览全文[1]【20173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一季目录
[2]【20176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二季目录
[3]【20179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三季目录
[4]【201712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四季目录
[1]【2017122·学术资讯】2017国际医学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议程
[2]【2017123·教育人类学】巴战龙:《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裕固族教育研究》出版
[3]【2017124·学术资讯】中国人类学的非洲研究:传统、域外与实践国际研讨会
[4]【2017125·人类学】赵旭东:个体自觉、问题意识与本土人类学构建
[5]【2017126·人类学】中根千枝:《中国与印度:从人类学视角来看文化边陲》
[6]【2017127·人类学】彭兆荣丨中国饮食:作为无形遗产的思维表述技艺
[7]【2017128·学者自述】黄淑娉:从异文化到本文化——我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回忆
[8]【2017129·教育人类学】滕星,苏德主编:《教育人类学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出版
[9]【2017130·人类学】周大鸣,秦红增:《参与发展:当代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怀》
[10]【2017131·人类学】徐杰舜丨世纪坦言:中国人类学的现状和未来
[11]【2017132·医学人类学】郑艳姬,谢操丨身心整合:治疗仪式的疗愈功能探讨——对彝族诺苏人的考察
[12]【2017133·医学人类学】景军,齐腾飞,陈昭:民族医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温馨提示 ※
欢迎您访问“人类学乾坤网:www.ca101.cn”,微信公众号:ca101cn ,微信公众号投稿信箱:ca101@qq.com。
您可向公众号:ca101cn,分别回复关键词:费孝通,岑家梧,李亦园,乔健,王明珂,徐杰舜、周大鸣,彭兆荣,徐新建,范可,张小军,王铭铭,景军,陈志明,滕星,麻国庆,赵旭东,关凯,孙九霞,刘珩,段颖,等,将收到这些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
|